青平:用好各阶段人才 提升人才工作效能
(资料图片)
8月1日至7日,受党中央、国务院邀请,57位专家来到北戴河休假。他们是国内科技前沿领域的优秀人才代表,在人工智能、生命健康、空天科技等诸多领域负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此举释放出党中央关心关注人才、礼遇敬重人才的强烈信号。我们要珍惜人才、人尽其才,努力用好各阶段人才,持续提升人才工作效能,加快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。
大胆使用“成长期”人才。历史上,22岁的牛顿创立微积分,26岁的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,34岁的杨振宁和30岁的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……不少著名科学家都是在青年取得了成就,或者为科学成就奠定好基础。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,青年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,拥有最宝贵的学习能力强、好奇心强、思维敏捷等特性,应当在强国路上挑大梁当主角。要坚持注重人岗相适,依仗年轻人才求知欲望强、工作干劲足、发展潜力大等特点,少让他们做在前人的基础上“缝缝补补”的科研,多鼓励和引导参与原创性、系统性的研究,多接触尖端科学、前沿技术,更多创造对于中国未来至关重要的原创发现。
放心使用“壮年期”人才。人才是科技进步的保障,而“壮年期”人才更是科技进步的关键。许多国家根据这个规律,确定了各种领军人才团队战略。我国也针对各领域的杰出人才、领军人才等,遴选出院士、长江学者、“千人”“万人”、973首席科学家、863首席等科研中坚骨干。要着眼用好“高精尖缺”人才方阵,建立以充分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,将大量有基础有实力的“壮年期”人才重点安排到“卡脖子”领域和各项基础研究岗位,赋予他们科研安排和技术路线决策、人员和经费管理等更大自主权,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,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整体效能。
鼓励使用“余热期”人才。不可否认,年龄高的科学家学识渊博、成果丰硕的同时,也可能面临精力衰退的困扰。但无论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,材料报国的葛昌纯,还是“中国龙芯之母”黄令仪,都是一辈子从事科研工作,七八十岁仍然坚守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,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家栋梁、人民骄傲、民族光荣。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年纪大的专家学者的政治优势、经验优势、学术优势等综合优势,让他们的优良作风、优良学风、经验教训传递给年轻科研人员,让后来者汲取营养,少走弯路,不走错路,尽快发展和成长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