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财经分析】预制菜产业“乘风破浪” 亟待建立标准体系提升品牌

2023-08-14 15:06:48 来源:新华财经

新华财经成都8月14日电(记者 袁波)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,一头连着消费者餐桌,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。“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”今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,7月以来预制菜产业迎来多重利好,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,工信部等多部门将其纳入培育壮大的新经济增长点。预制菜产业发展势头“乘风破浪”,业内人士建议,亟待建立标准体系,对产业以及市场竞争行为进行规范,同时提升规模和品牌,发展才能行稳致远。

政府搭台  产业联盟引导抱团发展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,预制菜产业链有来自农业、食品加工、餐饮、电商、物流等多个领域的企业,对于带动农民“接二连三”增收致富,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作用。

作为农业大省,四川发展预制菜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,四川是人口大省,消费市场广阔;生猪、油菜籽、蔬菜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,可为预制菜产业提供丰富的原料;历史悠久的川菜文化底蕴深厚。2022年四川预制菜生产企业共计586户,实现营业收入近700亿元。

政府积极搭建平台,为产业发展铺路。今年,四川省经信厅牵头印发《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明确,将围绕加强质量标准建设、支持产品创新开发、培育企业主体、支持原料基地建设等10方面,支持发展预制菜产业。

在绵阳市三台县健康食品产业园的企业车间,工人在中央厨房有条不紊地制作藤椒鸭、椒香酥肉等菜肴。园区负责人介绍:“产业园实现了从供应链首站到消费环节的产品闭环追溯管理。”今年5月,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三台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双方将通力合作,着力打造预制食品产业基地。

四川王家渡食品公司工作人员在制作川味香肠。袁波 摄

走进位于眉山市的四川王家渡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自动化生产线不停运转,一道道川菜美食经过加工后打包制成预制菜。“公司从2021年开始布局预制菜业务,已研发生产30多种预制菜,和国内100余家食材供应商、餐饮企业合作,今年一季度营收超1亿元,同比增长48%。”该公司负责人李鹏说。

5月25日,自贡市政府与四川轻化工大学联合共建的预制菜产业学院成立,这是四川省首个校地共建的高校预制菜产业学院。富顺豆花、“冷吃兔”“荣县三绝”“大安鸡”等自贡特色产品,均携手预制菜产业学院。富顺县商务局局长赵勇说:“首条‘即食豆花’预制菜生产线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,将以食品高新技术为支撑,打破富顺豆花现制现售模式,实现标准化、工业化、商品化。”

目前,四川省已有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30个。去年6月,四川省预制菜产业联盟揭牌成立,聚集了全省170余家预制菜头部企业、重点大中专院校及食品行业协会,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,做大整体产值。并确立发展“小目标”:到2025年,预制菜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。

四川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以来,四川已安排工业发展资金1130万元支持预制菜企业开展技术改造,同时还出台《四川省农产品加工助推乡村振兴重点企业认定及培育办法》,重点培育预制菜领域相关企业。抓好企业培育、产业创新、集群壮大、品牌打造、安全保障是未来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重点。

规模小品牌弱  标准体系缺失成制约因素

近年来,预制菜以“即食、即热、即烹、即配”的便捷性受到消费者青睐。13日,四川成都市民刘建用购买的预制菜做了一桌菜招待朋友,打开真空包装袋,里面有东坡肘子、宫保鸡丁,“享受便捷的同时,也希望兼顾安全和舌尖的美味。”

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《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》,消费者最关注食品安全和口味复原程度。业内认为,当前预制菜定义模糊,处在餐饮和食品行业的边界,行业标准化程度不高,产品同质化严重,而且企业规模普遍偏小、品牌影响力还不强、缺少龙头引领。

数据显示,2021年四川预制菜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大单品有35个、共计71亿元,其中,小酥肉超10亿元、腊香肠超3亿元。预计到2025年,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大单品数量将达到80个左右,销售收入将达到240亿元左右。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去年四川预制菜销售过亿的单品,主要以小酥肉、腊香肠等为代表,川菜成品菜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。

四川王家渡食品公司工作人员对预制菜样品进行检测。  袁波 摄

目前,由于缺乏统一执行标准,市场上的预制菜品质良莠不齐,催生了菜品质量难保证、标识不详细、价格差异大等诸多困扰行业发展的痛点。新希望川娃子食品公司副总经理何侨表示,伴随着预制菜的火爆,原材料是否新鲜、添加剂是否超量、口味能否复原等问题广受关注。

“预制菜发展迅速,除了生产方式、产品的优化,行业发展另一个关键是亟须建立一系列标准,这需要地方政府和行业一起努力。”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协会秘书长、省预制菜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刚表示,目前四川正积极推动制定预制菜分类、生产、包装等地方标准,并积极鼓励制定预制菜团体标准、企业标准。今年,预制川菜首套团体标准发布,这有利于提升参与企业的产品、品牌、服务竞争力,从而激发市场活力。

“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预制菜的口味、观感和营养能否达到有机统一,这需要创新研发的支撑。”在李鹏看来,要想在预制菜赛道上行稳致远,最终比拼的是品牌、品质和创新能力。

标准规范护航方能行稳致远

有数据指出,目前国内预制菜的渗透率只有10%至15%,而美国、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达60%以上。随着国内预制菜行业发展态势迅猛,预制菜也逐渐细分化匹配更多场景,产业也迎来规范化、品质化发展机遇。

8月8日,第三届(2023)川菜产业发展机遇大会在成都召开,来自饮食业、机器制造业、行业协会、研究机构的专家,就中国预制菜的发展情况和川菜预制菜的突破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。与会专家认为,食品安全是民生重点,不可忽视,同时尽快明确预制菜定义及范围,完善标准体系,从食材原料、生产加工、营养配方,到包装规范、冷链物流、销售储存等方面做出规范,助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。

消费者在成都举行的第10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品尝预制菜。 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

一是建立标准体系,严格执行各类标准。何侨等业内人士建议行业层面尽快规范预制菜概念,从原料生产、产品供应、加工、食品营养及功能等方面建立国家、行业、地方、企业、团体各级标准,优化产业发展环境。

二是加强监管,落实企业主体责任,建立食品安全预防管理体系。王刚等建议,政府部门加大对预制菜市场监管力度,加强高风险食品的监督检查频次,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,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;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,要让先进食品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,走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三是提升规模和品牌影响力。预制菜行业的竞争力还和品牌有很大关系,而品牌建设需要长期投入和积淀。李鹏等业内人士期盼政府部门在冷链物流、研发投入、品牌推广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帮扶。以品牌打造为例,四川积极打造川味预制菜公共品牌,在火锅、炒菜、蒸菜、卤菜、凉拌菜等领域培育一批特色标杆品牌;积极举办省内外专场推介活动、开展预制菜优秀菜品评选活动等,进一步提升川味预制菜的品牌知名度。

编辑:王春霞

声明: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。任何情况下,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今日甘肃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4   联系邮箱:435 226 40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