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八成受访者期待所在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
近八成受访者期待所在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
宜居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社会服务最令人期待
近日,商务部表示,力争到2025年,让有条件的城市行动起来,真正把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建成社区居民的“幸福圈”,以15分钟步行范围为空间尺度,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项功能和设施。你期待所在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吗?
(资料图)
日前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(wenjuan.com),对267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近八成(78.6%)的受访者期待所在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。其中,宜居的生态环境(64.7%)、便利的社会服务(60.6%)和浓郁的文艺生活氛围(54.7%)最令人期待。
生活需求能在15分钟之内解决,不仅便民利民,还能减少交通压力和碳排放
河北廊坊居民陈朋颖所在的社区,正处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成落地的试验阶段。“我觉得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社区周边的教育资源整合了,目前逐步实现了中学及以下全年龄段的普及,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都有校区投入使用,养老中心也与社区、物业相配合,共同搭建了老年活动中心,并且有配套的老年公寓,我觉得这是惠民政策落实比较到位的一个新变化。”陈朋颖说道。
在社区治理方面,陈朋颖也感受到了变化:过去很多老旧小区没有形成好的管理系统,有的小区都没有物业,现在政府、街道、社区、物业和业主之间,“形成了互动交流比较便捷的联络网,能够良性互动,方便解决一些问题”。
近年来,许多城市开始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。调查中,33.1%的受访者所在的社区有这样的规划,已经部分落实,32.4%的受访者所在的社区有规划但尚未落地,20.7%的受访者所在的社区还没有规划。
上海徐汇区居民任雯所在的社区没有被选中为第一批试点,但也在不断向15分钟生活圈的方向完善,“每次放假回来都能看到一些变化”。
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小武介绍,一方面,我们过去的20多年,城市化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,城市人口高密度聚集,导致原来的主城区由于城市历史规划、历史建设的一些缺失,社区生活设施不够完善;另一方面,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中,很多城市都大量建设新区,但很多新区由于规划问题,也导致了生活可能不够便利。通过15分钟市民生活圈的设施供给,可以更好地便利居民的生活。
上海普陀区社区工作者秦嵩认为,大家平时的生活需求能在15分钟之内解决,肯定是便民利民的好事。而且,还能减少交通压力,减少碳排放,某种程度上对于城市的环保工程、节能减排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。秦嵩希望这个规划尽快在各地落地。
调查中,78.6%的受访者期待所在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。
规划建设部门要改变既往僵化刻板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,以人为本,还空间于民
对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,大家最期待什么?调查发现,宜居的生态环境(64.7%)、便利的社会服务(60.6%)和浓郁的文艺生活氛围(54.7%)是最令人期待的。
胡小武经过多年在各地考察发现,从前一味追求绿化率的规划意义并不大,因为跟老百姓的生活诉求没有直接关系。他强调,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,要从宜居和便利的角度出发。比如四川一些地方将高架桥下的空间打造成运动场地,这与之前单纯用灌木绿化相比,享受生活的价值显然就更高了。“规划建设部门要改变既往僵化、刻板的城市公共空间利用和设计理念,还空间于民,努力去落实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,贴合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规划设计。”
任雯感觉,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,除了各种硬件配套,居民素质的提高对提升社区生活质量也非常重要,“好的环境需要所有人共同维护,社区居民是整个生活圈的参与者,我们既然享受这个环境,就对这个环境的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”。
胡小武也认为,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,社区生活的责任倡议是很重要的。他表示,社区居民对随之改变的新生活方式,要从观念上接纳,从行动上践行。将低碳、环保、绿色、健康的理念融入个人生活,同时以更开阔的眼界融入社区生活,主动提升个人素质。每个人的一小步都将汇集成宜居、宜业、宜学、宜游、宜养的“五宜”城市社会发展愿景的一大步。
胡小武还提醒,在社区服务的层面上,要注重硬规划和软设计同步进行。比如针对广场舞扰民问题,应该提前做好休闲活动的领地划分,由志愿者引导需求群体合理锻炼,而不是在矛盾发生后协调解决。“加强规制共同生活空间的不文明行为,久而久之就会引导每一个社区居民自觉去遵守公共秩序。15分钟生活圈的新规划,也需要这样更为人性化的引导和秩序维护。有了更好的硬件条件的15分钟生活圈的设施供给,再加上更能够提升市民文明素质、文明行为的软性服务举措,我们的生活圈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,真正实现老百姓对未来城市社区生活的向往。”
任雯很期待15分钟生活圈的落地,她感觉,这个生活圈除了便民,对于环境的循环发展还有很重大的意义。但她希望一定要把工作做实,不要搞成形象工程,为了“建设”而建设,既浪费资源,又不能真正惠及民生,“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,因地制宜。”
对于15分钟社会生活圈,47.6%的受访者期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,47.3%的受访者希望引入互联网+助力,科技赋能,其他还有:合理布局,复合利用(41.1%);开放共享(38.4%);充满烟火气息(32.3%);引入相关产业,推进职住平衡(29.1%);适老适幼改造(26.9%)等。
受访者中,00后占29.0%,90后占41.4%,80后占22.8%,70后占5.4%,60后占1.1%。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3.6%,二线城市的占36.8%,三线城市的占16.7%,小城镇的占12.9%。
(金文对本文亦有贡献)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来源:中国青年报
关键词: